您好,欢迎来到求职者交流网!

加入收藏 交流网手机版 最新资讯

朱兆祥与宁波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


学校简介 内容简介

朱兆祥是我国力学家、教育家和科技事业活动家,是宁波大学的首任校长。他筹划了宁波大学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模式,奠定了宁波大学只设学系不分专业,放宽各系的培养面,培养既有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又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社会中坚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确立了宁波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他为建立一所适应改革开放年代需要的新颖综合性大学倾注了独到的教育思想和多年的心血。

作者简介

宁波大学副教授,著作: ①著作《人际底线管理与沟通艺术》,33万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图书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故乡情怀 第二章追求真理 第三章力促办学 第四章出任校长 第五章建设宁波大学 第六章运筹宁波大学 第七章心系宁波大学 第八章留给宁波大学的财富 我们的爸爸 后记

文摘

版权页:2.读书打开世界 朱兆样的祖父和父亲两代都是渔民,早先居住在舟山嵊泗渔岛,给人打工捕鱼。那时的嵊泗包括整个舟山群岛,交通很不方便,没有大型渡船,进出岛屿唯有小木船,在大海里靠一张帆、一支橹上下左右摇摆,渡过宽阔、汹涌的大海很不容易,既费时间,也不安全。从嵊泗到对面的陆地定海、沈家门就需要一天,到宁波就更麻烦了。初坐船的人还会晕船,遇到风浪甚至吐得翻江倒海。元朝文人吴莱在《甬东山水古迹记》一文中这样记载:“又前,则为蛟门。峡束浪激或大如五石斗瓮,跃入空中却堕下碎为零雨。或远如雪山冰岸,挟风力作声势崩,拥舟荡漾与上下。一僧云,此特其小小者耳,秋风一作,海水又壮,排空触岸,杳不辨舟楫所在,独帆樯上指。潮东上风西来,水相斗,舟不能尺咫,一撞礁石且靡解不可支持。”文中描述的是当时渡海的艰险情景,至今读来仍有心惊胆战之感。 生存是人们的第一需求,希望孩子过得比自己好是父母努力奋斗的动力。在朱世漳少年时期,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其父带着妻儿把家从舟山嵊泗搬到了隔海相望的陆地——宁波镇海。镇海与外界交流比以前多,一家人的生计仍然靠父子出海劳作维系。没有钱购置自己的船,只好出劳力为别人捕鱼,赚一点微薄的薪酬,这种行业那时被称为渔工。每到渔汛季节,朱世漳就会和父亲一起渡海到舟山嵊泗列岛的沙头角当渔工,为别人捕鲨鱼、割鱼翅,也被要求做一些鱼胶、鱼鲞、蟹黄饼等渔产品。长年的艰辛劳动和海上颠簸,锻炼出他们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秉性,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和冒险的精神。这一切对于童年的朱兆祥印象深刻。渔业劳动太劳累,爷爷和父亲希望朱兆祥兄弟俩能识字读书,将来从事有文化的工作,以改变命运,于是省吃俭用,筹措学费,让兄弟俩进了当地私塾读书。私塾里每天读的是《四书》《五经》,缺少自然科学知识,质朴的父母很想送孩子到城里去读书。全家把这个作为生活的目标,含辛茹苦地奋斗着,努力着。然而,当朱兆祥在私塾读到四年级时,父亲却因劳累过度过早地离世了,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塌了。看着哀伤的母亲,朱兆祥恨不得自己快快长大,可以闯荡世界,撑起这个家。母亲不想耽误儿子的前程,然而两个儿子都读书,没法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哥哥朱钦缘与母亲商量后,决定自己放弃继续求学,打工挣钱,想尽一切办法让唯一的弟弟到宁波城里去读高小和初中,了却父亲的心愿。朱兆祥为此一辈子感激哥哥,兄弟俩情深义重,相互支撑。1932年2月,朱兆祥从镇海私塾小学进了宁波四眼碶小学插班读五年级。在那里,他第一次读到了郭沫若、朱自清的作品,接触到声、光、化、电等现代科学,并受到“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蒙。朱兆祥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未知的事物需要了解,还有那么多新奇的知识可以学习,他更加发奋读书了。 1933年,朱兆祥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进了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母亲和哥哥非常高兴,鼓励朱兆祥一定要遵照父亲生前遗训“勤学字算文理”。在中学,朱兆祥接触到了更多新思想,开始思考身边一些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现象。1935年,读初中三年级的朱兆祥团结同学,带头抗议学校法西斯军事管理制度,呼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想自由和活动空间,险遭校方开除。这年冬天,他还参加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抗议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盘剥。少年负志气,忧国不谋身。还未成年的朱兆祥一直思考着:我们的国家为何这么贫弱?我们的民众为何这么贫穷?穷人的孩子读书为何这么不容易?正当他满怀志向,希望继续升学弄懂那些疑问的时候,1936年读完初中的朱兆祥却因家境太贫穷再也交不上学费而无法升学读高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