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三中学毕业证样本(2)
莆田第三中学表示在冠名之后,将加强校舍、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努力把学校建成省级达标学校,更好地为我市教育事业做贡献。 莆田的教育踏上新里程,实现新跨越.莆田五中分校冠名为莆田第三中学,标志着这所学校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全体师生信心倍增,在新的起点上,传承历史,奋发有为,高起点建设,高标准要求,为早日实现城区品牌达标学校而努力奋斗。 福建省莆田第三中学位于莆田城北、夹漈山下,巩溪水边的涵江区新县镇广宫村。由思想维新的乡人陈国清(清举人)、陈捷标(清举人)、陈圣经(清秀才)等人,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发起创办广山两等小学堂,利用步云书院和一座民房,修建为校舍。公推陈国清任堂长。余祖颐(号肃期清秀才)任监督,胡汶霖(号雨苍清秀才)任舍监。辛亥革命后,后经县府派员视察,选符合条件,才于1921年把广山两等小学堂改为莆田公立广山模范小学校。拨款修建校舍,学制由八年改为六年,委派胡汶霖(雨苍)任校长,教员有陈翼卿(福建法政毕业)、黄万年(福建法政毕业)等。1921年至1928年间,军阀割据,萑苻满地,社会动荡不安,学校濒于停办,后由陈捷标(清举人)组织民团,保卫家乡,学校才得勉强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到了1929年9月,莆田县教育局批准把公立广山模范小学改为县立广山小学校。1931年至1932年,两届毕业生参加全县会考,成绩列入乙等第一名。1929年涵江大暴动,校友陈天章(莆田县农村苏维埃政权第一个党支部书记)、蔡文焕发动学生、发动工农,游行示威,张贴革命标语,掀起反霸(反恶霸范少京)高潮。广山小学师生在这次革命斗争中起了极大的作用。抗日战争(1937年)开始,日本疯狂轰炸沿海地区,莆一中迁往广宫上课。山区一时成为莆田文化中心。莆一中在山区上课的时间虽然不长,山区群众却受了前所未有的熏陶,对学习文化的要求日趋迫切。1941年3月,省教育厅批准设立莆田县私立广山初级中学,招收第一届学生80人,分甲乙两班上课。 新民主革命时期,广业是游击区,游击区都设在广宫乡。1949年正月,大洋闽中游击司令部派曾广碧把原设在新县的大队部迁设在广山中学,配合广宫区部筹粮支前,准备迎接解放,游击队陈蒲川同志指导区书记陈国双、区干陈海瑞、支部陈国珠与学校联系,负责刻印革命传单,发动学生宣传,鼓励参加革命等工作。1949年3月,伪莆田保安队勾结庄边伪警察所,召集伪军,分三路围攻广宫游击区部和游击大队部,游击队主力抵抗不住,暂时撤出广宫乡,广山中学横遭伪军蹂躏,校舍、课桌、教具都被破坏,遭厄之后,学校濒于停顿状态。1949年9月又开始上课,1950年下半年,蒲川同志当莆田县农会主席,仍兼广山中学董事长(至53年3月接办止), 1953年3月,县人民政府派于运海科长来校办理接办手续,并宣布广山中学改为莆田第三中学。解放后,学生数逐年激增,西天尾、梧塘、萩芦等地的学生都来就学,同时有“49考50”的美誉(一班50人,一个没毕业作为同等学生去投考,结果也被录取),新建、扩建校舍十多座,教学设备也日臻完善,在陈端勇、陈长城校长任内,新增建了“红专楼”一座共8间,平房7间,还有体育室、教师膳厅、礼堂、宿舍等。 |
- 上一篇:陶成中学毕业证样本
- 下一篇:怀化溆浦县第五中学毕业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