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第五中学毕业证样本
福鼎第五中学毕业证样本点击福建省高中毕业证样本查看,版本由省级教育部门统一印制发放下属学校。 新中国成立第十个年头即1958年的时候,全国大炼钢铁,“形势看好”,于此同时,提出普及小学教育的方针。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为了与小学办学的衔接,便大力创办中学,如此,“福建省福鼎县第五中学”(以下简称福鼎五中)继福鼎二中、三中、四中之后于1960年应运而生,开始了她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培养人才的使命和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 1960年二月开始筹建校舍,共建一座四个各52(8×6.5)m的单层砖木结构教室(今校食堂西面部分的教工和学生宿舍,危房)。同年7月至8月筹备招生,招收学生两个班百人左右,生源主要是当时沙埕和店下人民公社的小学毕业生。因其学习刻苦,素质较高。9、10月间开始正式上课。 建校之初,全体教职工共7人缪挺銮同志任副校长,主持工作。教导主任由郑祖舜同志担任,还有数学教师游少平、语文教师王可凤、杨德茂等。 当时兴德庵为沙埕公社(沙埕公社设南镇)水土大队辖内,因地势较高,少人居住,其时学校周围还是荒草萋萋一片,一座四个教室的单层房子显得孤寂而冷清,然而由于住进了这些在困苦时代仍矢志于教学和求学的老师、同学们,这座教学楼便由此生动了起来。当时四间校舍两间为教室,一间为学生宿舍。另外一间隔成二小间做成办公室和教师宿舍。再借水生大队放渔具的草楼来做食堂。因为1958年的“大跃进”带来了1960年下半年的大困难时期,可福鼎五中的教师仍保持饱满的精神,从事于教学工作。在物质生活极端困乏的情况下,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在教学楼旁开荒种菜,聊以充饥。在当时公社、大队的支持下,师生自己劳动,在教学楼前坎(即“人民会场”左侧)清理出了一块平地,建起了一个篮球场。沙埕中学后来发展为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在篮球运动项目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至今方兴未艾,建校之初五中师生自己开建篮球场之事不能不说是后来在艰苦条件下发展篮球事业的源头。 第二年招收新生两个班100多人,加上二年级两个班,四个教室全部用上,借水生大队的一个仓库为女生宿舍。缪副校长、王可凤老师、工友阿若三人就宿厨房,用学生床架。师生除了自己动手,改善生活之外,沙埕公社的领导和人名给予很大支持帮助,李美娥书记重视教育,尊重教师;水生大队全力以赴,在精神上、物质上大力支持办学,如优惠供应海产品,借给学校办公桌、食堂用具,还借房子。 到了1962年,物质生活已异常艰苦,特别是粮食极为紧张,师生常饿肚子上课,更有一部分学生的了浮肿病,再加上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师配备和办学条件跟不上,诸多方面的困难因素使学校难以维持下去,故在首届学生即将毕业之际,根据省里的精神,县撤掉了福鼎五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