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绵阳,西部硅谷,三江河畔,富乐山麓,一座充满勃勃生机的大学校园,闪耀在青山绿水之中——这里就是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学院按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紧围绕成渝经济区优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按照“做强工科,突出智能建筑和装备制造”的学科建设思路规划,打造以智能建筑类、装备制造类为主的六大类23个本、专科专业,50余个专业方向。专业的社会吻合度高,得到社会和考生认可,2011年新生报到率跃居四川独立学院的第五位。
学院传承西南科技大学的产学研联合办学的传统与特色,更紧密联系,更强有力推进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长虹等绵阳科技城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学院突出工学结合的新模式新机制,突出培养一线工程师的人才目标,为社会提供“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工程科技人才。也获得社会的有力支持,学院能如愿地从九院、长虹、西科大等产学研单位聘请名师为专任教师,组建较高水平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与与20余家地方龙头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学院还兴办了校内科技产业园(是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异地分园),筑巢引凤,已有重庆景观设计院、中嵌科技公司多家企业入住校园,初步形成智能建筑科技产业示范园区。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思路,对学生要倾注感情,为学生着想。学院以“3+1”的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拟定了理论培养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两条主线,把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独立成体系进行设计。理论教学培养本科学生的基础和科学素养,实践教学造就了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工程素质,体现“宽基础,强能力,应用型”的培养特点。学院实行“421”教学安排,即每天4学时理论课程,2学时实践课程,1学时群体活动,严格管理,紧张有序。学院不断推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重校内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方向特色建设,既有共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又有不同培养目标的职业特点课程,职业的体系性课程的构建以有零距离就业为目标。有力度的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如思品课程增加实践内容,聘请名师,自编讲义,以大学生人格教育为主题,强化了思品课效果。
学院在管理模式上注重高水平,高效益办学,精兵简政,专兼结合。学生工作队伍承担整体的学生事务,学院的后勤与物业管理移交给社会化的后勤服务公司,行政人员少,服务效率高,教务,学工,财务在开放的服务中心,以集体办公的形式服务于师生员工。集中人力财力,抓好学院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学院已有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的培育工作比较深入。院级教改立项与成果评奖已经制度化,并争取了多个省级教改项目在研。由于专任教师的行业面广,学院参加纵横向科研课题有较好基础,并开始有了学院直接主持横向课题和经费,署名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的公开发表论文逐步增多。学院注重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和成果的培养,在2011年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也有较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