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在教学模式上采取理论与实习工学结合、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等多种办学模式。如中级工班的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应知应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再用1年的时间到校外企业单位真实的生产和工作岗位环境中,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顶岗实习。学院与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有校企合作协议,与郑州海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有“订单式”和“冠名班”培养等合作协议。多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一步加深、细化、熟练已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素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达到了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
学院依托重点企业,建立了遍及全市、辐射全国的就业安置网络,与省内外200多家用人单位保持有密切合作关系,现在,学院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海马(郑州)汽车有限公司、富士康公司、宁波嘉隆工业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苏州)公司、捷安特(苏州)有限公司、芜湖鑫科新材料有限公司、韩国三星重工(烟台)公司等多家省内外的大中型企业和有关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由于培养的学生素质高、能力强,被社会誉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成为省市职业教育名校,毕业生深受大中型企业欢迎,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均超过98%。
学院积极面向社会进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如对在职工人培训、中高级工人职业技术资格考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等,年平均进行非学历培训3000多人次。
历史沿革郑州市技师学院 峥嵘岁月,风雨兼程。翻开郑州市技师学院的历史,从1958年创建至今,历时50余年,其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的时代变迁,几经更名和迁移,历经三次大的创业进程,一步一个脚印地曲折前行,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忍不拔,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50年前,学院的前身——郑州市第一工人技术学校,校址在郑州市外营街13号,占地15亩,有教工13人。当时是为了培养中原地区工业建设所急需的技术人才而诞生的,伴随着中原工业经济的起步,学院也由此开始了一段艰苦的拓荒岁月。自1958年建校到1969年因文革停办,这期间12年,共招收7届学生,培育车、钳、铣、刨等专业毕业生1905人。之后,学校1974年恢复,建立“郑州市技工学校”,由于缺少校舍和师资等办学条件,市劳动局委托郑州市第二柴油机厂办校,校名为“郑州市第二柴油机厂技工学校”。1976年更名为“郑州市技工学校”,并与郑州财会学校合并,招收车工、钳工、铸工、电工、会计等五个专业400人,是文革后郑州市招生最早的学校之一。矢志于祖国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前辈们,执着地坚守岗位,不懈的努力追求,历经艰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决不放弃,他们的敬业、奉献和爱校精神奠定了郑州市技师学院艰苦朴素、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为后继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这一时期是学院建设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创业历程。学院为郑州地区工业企业共输送3156名合格的技术工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工作岗位上勤奋敬业,拼搏进取,努力锻炼,后来成为郑州市及河南省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和骨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