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求职者交流网!

加入收藏 交流网手机版 最新资讯

沙县第五中学毕业证样本


沙县第五中学毕业证样本点击福建省高中毕业证样本查看,版本由省级教育部门统一印制发放下属学校。
简介 沙县五中坐落于钟灵毓秀的青州造纸厂生活区学村山上,校园环境优美,清幽宜人。学校建筑依山势而筑,尽显雄姿。校园内林木扶疏、曲径通幽。正是啁啾鸟语怡学人情怀,朗朗书声振五中精神。 学校前身为青纸子弟学校,创办于1960年,1969年开设初中,71年开设高中。于1993年通过省级评估被授予“省三级达标学校”。1998年,学校与青州纸厂进行厂校剥离,更名为沙县第五中学,归属于沙县教育局,直接面向社会,发展规模逐步扩大 所授荣誉 长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学校的发展,办学成效显著。先后获“省中小学学籍管理先进单位”、“省体育卫生先进单位”、“省中小学校园综治先进集体”、“省中小学示范图书馆”、“市养成教育德育特色学校”、“市绿色学校”、“市创建平安校园先进单位”等称号,曾在1995年和2000年两次被授予“省级文明学校”,现为三明市文明学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养成教育”和“绿色学校”的办学特色。  近些年,学校在秉承传统的办学特色的同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2001年11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福建省10所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联系学校”,2002年3月又确定为“福建省80所青少年道德建设研究试验校”, 2006年被评为沙县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先进单位,且年年获县委县政府授予的“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历届英才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教学成绩突出。初中中考及格率、优秀率年年名列沙县前茅,高中高考成绩屡创新高。2004年本科上线首次突破百人大关,林圣辉同学获三明市理科总分第一名;2006年林淑兰同学获沙县文科总分第一名;2008年本科上线突破200人大关,姚冰同学获沙县文科第二名,刘家杰同学获沙县理科第三名。专科以上上线率每年均在90%以上。五中坚持让每一个学生成材,给每一个学子坚定而充实的人生之路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教学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41人,其中高级教师22人,中级教师59人;具有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109人;县学科带头人14人。全校共3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84人。期中初中12个班,530人;高中27个班,1254人;学校办学条件优良,教学设施先进。占地面积35200平方米,校舍面积28000多平方米,拥有250米田径场和一座8000平方米的综合科技实验楼。配备了近300台电脑,两座专用语音室,多间多媒体教室和理化生实验室,以及音乐、美术、劳技等专用教室,还拥有一座天文观测台。实验仪器和设备达国家I类标准。学校还建有计算机校园网和校园广播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优质的硬件条件,保证了学生学习途径的现代化、多样化。学校图书馆为“省中小学示范图书馆”,藏书7万余册,同时配备了环境优雅的图书阅览室和含有30万册电子图书的电子阅览室,让同学们尽情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尽享读书之乐。 教学理念 学校坚持以“人本创新、德育为重、质量强校、务实发展”为办学理念;确立“立志、拼搏、笃学、达材”的校训;明确学生以“励志、律己、明礼、诚信”,教师以“铸魂、精业、严谨、奉献”的办学宗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行为、健康的心理”的德育目标,以及“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习习惯、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学校坚信,随着学校的发展,一定能给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给每一位五中学子的理想插上垂天之翼。  追风赶月向未来,春华秋实在五中,学校正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校史 沙县第五中学(简称 “沙县五中”)前身为福建省青州造纸厂子弟学校,创建于1960年9月;最初,开设小学,4名教师教60多名职工子女。1969年9月增办初中班,1971年9月,增开高中部。40余年来,在工厂和上级教育部门的关怀、领导下,经过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学校教学、教育、教研、后勤、管理等工作与时俱进,不断攀升台阶,人数扩大,质量提高,1988年以来高考升学率均超过50%,向高等院校输送了一批批合格人才,为工厂和社会培养出一批批较高素质的劳动者,1994—1995学年中学评为省普通中学 “三级达标学校”,昂首跨入省重点中学行列; 1999年学校获省“文明学校”称号,是沙县当时唯一一所省级文明学校。1997年附属小学、幼儿园先后获得省 “示范小学”、 “标准幼儿园”光荣称号。  全校占地面积23160平方米,现有中学20个教学班,学生900人,教工82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8名、一级教师24名;附小12个教学班,学生540人,教工35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2名。1971年建立党支部,全校现有34名共产党员,学校党支部连年评为工厂先进党支部;93—94学年被评为县先进党支部,2002年7月成立团委(团总支1986年建立),现有共青团员480名,其中,教工团员22人,学生团员458人。  四十几年间,学校沿革经历了下列五个时期: 第一阶段 :初创时期,1960年9月-1966年8月。  青州造纸厂1958年筹建,次年5月 “下马”,10月又复建并列入省重点工程,一茬茬工人、技术人员和行政干部来到建设工地,为解决职工子女 “上学难”、替职工排解 “后顾之忧”,工厂创办了子弟学校,林清波为学校负责人,开设小学一、二年级两个班,任课教师4人,学生60多人。1961年下半年工厂再度 “下马”,至1962年全部停工,许多职工被下放或分流,学校虽未撤消,但 “风雨飘摇”,未能正常开展教学等活动。1965年初工厂第二次重建,新职工又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给学校注入生机与活力,师生队伍得到扩大,领导力量获得加强,教学秩序走上正轨。 第二阶段 :动荡时期,1966年9月-1976年8月。  十年“内乱”,工厂遭浩劫,学校受冲击,在所谓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树立“白卷英雄”、散布“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里,学校增开初中、高中班,但教学秩序不正常,教学质量没保证,一批批毕业生先后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所谓“再教育”。 第三阶段 :恢复时期,1976年9月-1986年8月。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高考恢复,在工厂和省轻工业厅等上级领导关心和支持下,短短几年,学校恢复了教学常规,增强了管理力度,校园面貌为之改观,初考、中考质量提高,陆续有部分学生考上大中专院校,其中,79届柯永同学以三明市第一名成绩录取中国科技大学。  由于十年动乱的一些错误观念及其做法未被完全纠正,加上许多兄弟中学迅速走上正轨,本校诸多弱点如师资严重不足(1986年夏天,教初三、高三的两位政治教师先后得病,竟一时找不到老师上课);英语聘请工厂技术员、生物则请医院医生来上课、设备陈旧、管理滞后等暴露了出来,高考升学率低下(81、83届各只考进一个大学生,82、85届因中学改制,本校没有高中毕业生,86届5人考进大学)引起“信任危机”,人心思“走”。学校领导班子号召全体教职工,埋头苦干,卧薪尝胆,争取用3—5年时间改变落后面貌。 第四阶段 :发展时期,1986年9月-1998年8月。  面对办学存在的困境与实际问题,工厂和省轻工业厅领导十分重视,到学校调查研究,多次召开会议商量解决学校办学问题。1987年6月,工厂制订并实施提高学校教学质量11条措施:从沿海地区聘请有经验的退休老师,以优惠条件引进中、青年教师和师范院校应届毕业生来校任教,调节师资紧缺和学科不平衡;挪出一幢职工宿舍(7号楼)为“教师楼”,帮助单身教工解决“住房难”问题;筹集并划拨资金兴建中学新的教学楼、修缮小学教学楼和开辟操场跑道;完善教育教学设施;对考上大中专院校的职工子女予以一定的奖励等。  从1986年9月开始,工厂先后给学校拨款350多万元,圆满完成中、小学教学楼的新建与改建任务,陆续聘来7名退休老教师到校担任一些薄弱学科的教学,调入和吸纳十几名中、青年教师、师范院校毕业生,学生树立“为振兴中华而拼搏进取”的观念,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三考”(初、中、高考)成绩捷报频传,高考升学率1988年首次突破50%;之后,年年保持在50%以上,其中95届高达近90%。有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中、小学及幼儿园步入省重点中学、示范小学、标准幼儿园的先进行列,还陆续获得省市“文明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学籍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多名中小学教师荣获全国、省、市教委的表彰、奖励。 第五阶段 :稳固时期,1998年9月-2002年8月  按上级要求,学校于1998年8月从工厂(青纸)分离,归沙县管辖,更名为“沙县青纸中学”,附小为“沙县青纸中学附小”(幼儿园未分离,仍归工厂)。2001年4月,又更名“沙县第五中学”,同年7月附小亦为“沙县五中附小”。这期间,学校领导班子得到更新、充实,一批年轻、骨干教师充实到校及处室领导的岗位。  对管理体制的变化,校领导组织教工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统一认识,适应“转轨”,加强纪律,狠抓教学质量并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措施,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齐头并进,使学校在稳定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发展,1999年至2002年“三考”水平稳中有升,均名列沙县前茅,工厂和地方均较满意。

上一篇:新乡新华中学毕业证样本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