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武岭中学毕业证样本点击浙江省高中毕业证样本查看,版本由省级教育部门统一印制发放下属学校。
、高中成绩单、回到顶部名校简介成立于1927年7月,学校设置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从普通中学部到农职业部、从林场到农场到工厂、从医院到银行,组织机构齐全,实行军事化管理,人称“小黄埔”。从1932年起,蒋先生亲任校长,另设校务长管理日常事务,后成立由宋美龄、蒋经国、蒋纬国、陈布雷、陈立夫、陈果夫等12人组成的校董会,宋为董事长。1948年1月,其所属的普通中学部定名为“武岭中学”。1949年4月学校自然解散。1983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址恢复武岭学校的普通中学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及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先后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87年9月,原“奉化县溪口中学”搬入武岭校园,武岭中学正式复校。复校以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形成了“勤奋、严谨、力行、求是”的优良校风,办学水平及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张保庆同志及教育部人事司、高教司、规划建设司等领导分别来校视察,海内外教育团体也频频来校交流访问。 回到顶部学校现状学校从1999年开始,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先后通过了浙江省A级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浙江省三级重点中学、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获得的其它宁波市级以上主要荣誉有:全国优秀文学社团、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浙江省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浙江省中小学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宁波市文明单位、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宁波市高中证书会考先进单位、宁波市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宁波市卫生先进单位、宁波市校务公开先进单位、宁波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宁波市先进团组织、宁波市环保模范学校、宁波市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工作先进单位、宁波市“规范用字”达标学校等。学生高考年年取得好成绩,连续12年得到教育局的表扬和奖励。今年2月,武岭中学被确定为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为全省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提供样板。学校制订的课程方案由省教育厅向全省推广,发至每一所普通高中,学校负责人受省教育厅指定分别在全省普高校长通识培训班、省地方与校本课程培训班、衢州市普高通识培训班上作报告。目前,我校正在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多方支持,力争在三年内申报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 回到顶部校史武岭中学,坐落于国家级著名风景胜地——奉化市溪口镇,依武山,傍剡溪。整个校园占地118余亩,建筑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民国特色,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众多古树名木掩映其间,风景如画。一百多位学有专长的教师和一千数百名满怀憧憬的学子在这里紧张而又快乐地工作、学习。目前,她是一所颇负盛名的花园式的省二级重点中学。学校源远流长,从1927年创办至今,风风雨雨、时辍时续,已走过了八十个漫长的春秋,为国家、为民族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回溯学校整个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11年辛亥革命后,地处四明山脉南麓的千年古镇——奉化溪口镇也出现了兴教办学热,以各宗族为单元独自出资的方式,兴办了不同于以往私塾模式的新型学校,先有蒋姓办在武山庙的武山小学,继之又有周姓办在溪西庙的溪西小学和毛姓办在毛家祠堂的西河小学。1925年春,已经在国民革命军中成为风云人物的蒋介石先生秉承慈母遗命,整合力量以进一步推进桑梓地的乡民子女教育,择私邸丰镐房为校舍,将三所小学合并为一,称“禽孝区立小学”,聘张葆元先生出任校长。1927年7月,学校改名为“私立武岭学校”,蒋介石先生亲书校匾,时有学生300多人。1928年,学校在武山西麓选定了一片宽阔的荒滩地作为新校址。1929年2月,特聘日本东京高等师范毕业生张明镐先生为校长,又特聘著名土木工程师翁文涛先生共同担当策划、设计及监建工作。新校舍由上海孙裕生营造厂承造,于4月20日奠基开工。同年7月16日,学校董事会在南京成立,由蒋介卿(蒋介石之胞兄)、孙琴凤、毛颖甫、竺芝珊、宋周运、毛庆祥、周枕琴、陈果夫、蒋经国、蒋纬国、张明镐等14人组成,筹集建校基金25万元。1930年元旦,部分校舍建成后,学校搬入新址。次年底整个工程告竣,占地72亩,总建筑面积1.4万余平方米。建有气势不凡的大礼堂一幢、二层教学楼二幢、三层宿舍楼一幢。此外还建有如图书馆、膳厅、医院、电厂、大小操场、农事试验场等一整套附属设施和场地。整个校园保留了原有的香樟、银杏、枫香等古树,又新植了许多名木(诸如罗汉松、龙柏、广玉兰、槭树、海桐、女贞等等),为花园式学校奠定了基础。农事试验场场部设在一山之隔的武山东麓,计有水田70亩、旱地110亩、林地1100亩,先后由朱行夫、宋涛、张恺、鲍尚贤、潘克勤等先生任场长,下设农艺、森林、畜牧、蚕桑、植保等科组。农场的设立,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造福桑梓的办学思想。1931年,学校聘王家骧先生为校长,除原有的小学外,又开办了幼稚园和农业职业中学部。农职中学部全称“私立武岭初级农业职业学校”。1932年2月,蒋介石先生亲任校长,王家骧先生改任校务主任。1933年,校务主任由刘藻、邓士萍等先生先后接任,并开始筹建葛竹分校。1934年,省教育厅发文改农职部为“奉化私立武岭农业职业学校”。农职中学部由原四年制改成五年制(即由初级升至高级),开始出版《武岭农职校刊》。同年,又扩建了图书馆。图书馆先由蔡福珊先生负责,后又由黄寄慈先生负责(为正式任命的首任馆长)。黄先生负责后馆址从原来的武岭城楼移至校园西首平房。图书不断扩充,至次年,馆藏图书达12954册。1946年,又增加了中文藏书三千多册,外文藏书几百册,订购各类杂志几十种。是年,葛竹分校、民众夜校相继办起。葛竹村地处深山,距溪口镇十几公里,为蒋母故里。校舍由蒋出资,1933年兴建,同年11月落成,1934年开始正式招生,校名为“武岭学校葛竹分校”,分校主任为王良穆先生。学生平时在那儿就读,毕业时到溪口与本部毕业生一起参加毕业典礼。民众夜校在溪口镇中街的雪窦下院,主要为成人扫盲。至1936年,夜校又提升为民众教育馆,馆长为张令梯先生。至次年,民众教育馆还吸收上海等地来的战地青年20余人,组成抗日宣传队,编写《民声》三日刊,出版油印《抗日画刊》,编印张贴《战地通讯》,还下乡演出,将抗战宣传活动搞得红红火火。时有夜校学生207人,多为15至20岁失学青年,最大的有39岁。1935年,学校兴办更大规模的公益事业和经济实体,相继开辟和兴办了武岭公园、农民借贷所、相量岗林场、罐头厂。武岭公园位于古镇西郊,占地100余亩,亭台楼阁,风姿绰约,向镇民及游客免费开放。农民借贷所办在蒋家新祠堂东厢房,当时的中国农民银行斥资了20万元,借贷所低息转贷给当地贫困农民,主任先后有夏锦标、麦锦涛等先生。相量岗地处四明山脉东支主高峰,海拔976米,距溪口镇约15公里,原是一片不毛之地,学校召集民工叩石垦壤、植上松、杉、竹等幼苗。林场山地面积多达1.36万亩,员工130名,始任场长为谈信才先生。武岭罐头厂办在武山东麓汽车站附近,毗邻农场,专事诸如油焖笋、糖水桃片、桃酱、五香大头菜等当地农产品的罐头加工,“武岭牌”罐头商标还在农业部商品局作了注册,全厂有职工300多人,厂长先后由余子久、高云翔、李骏德等先生担任。此外还扩充了校办医院和电厂,新建了自来水厂。武岭医院创办于1930年,首任院长为孙啸月女士,院址在学校西首的新洋房。医院既为学校师生服务,也向当地民众开放。师生就诊免收号金、诊金,药费酌收;校外民众前来就诊,凡贫困的也予以酌情减免。全院有医务人员29人,设外科、内科、五官科、妇产科等科室,有X光、生物显微镜、电气冰箱等设备,有病床46张,年就诊量达三万多人次。这些社会公益事业的兴办,大大加强了学校与当地社会的联系,推进了当地民众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同步发展。诸如农事试验场等经济实体的相继创建,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科研生产实践提供了基地,同时为学校置下了庞大的产业,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自1931年7月增办了农职学校后,学校就分设了农职部和小学部。小学部包括幼稚园,由寿南强、贾锡胤、王景芬、徐季刚、谷雁来、凌世钦、张恺等先生先后负责。1939年,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小学部搬迁至摩诃殿(原为蒋氏原配毛福梅拜佛念经的庵堂),由朱国兴先生负责。其中幼稚园园主任始为周恭,后由唐古汉、张匪石等人继任。校务主任是整个小学部的主管,他对校长蒋介石负责,具体管理学校日常事务,主持部务会议、主干会议和教师励进会。主干会议由体育、推广、事务、训育、教务等科系主干参加;教师励进会下设各研究会和委员会;部务会议下面设有教导会议,教导会议由高中低级班主任和短期班主任参加。校务主任对下属各主任、教务、训导、事务部门、教研组、各级任课教师都订有明确的岗位职责规定。如:级任教师每周任课时间为900分钟,课任教师990分钟,行政兼职的酌减;在教师中实行《教材预定录及实施录制》,课任教师在开学后一周内,必须将全学期教材内容统盘安排,填入“预定录”,并逐日将施教过程中的情况记入“实施录”,以便学校核查监督,并供调研之用。教导处也制订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包括招生、学籍处理、学生出缺席、教师请假代课、教材表册审核、编排生活表、编辑报刊、学生学业测验、成绩报告等等。此外,对学生还有不少激励措施,如开展“五项赛”,即在放学、秩序、整洁、出席早勤和晚勤五方面互相开展竞赛,看哪个学生表现好。教学时间上不同年级有不同规定,低年级每课时最多为30分钟,高年级40至50分钟。各年级每天还设有身心、书法训练各20分钟,早自修40分钟,高年级另设晚自修1小时。每天课外活动规定为半小时。课程设置除语数主课外,高年级增设英语课,低年级体音合并为康乐课,劳美合并为工作课。高年级的生产工作课每周是3小时,又男女有别:男生有木工、农工、打草鞋等课目,女生有裁缝、织袜等课目。教学研究除语文、常识、工艺、音乐、体育五个科组外,尚有各项专题活动,诸如乡土教材、书法范本的编纂,对特殊儿童教学法、生产教育实施法、战时教育实施法的研讨等等。1933年,小学部期刊开始出版。1937年,谷雁来先生主编的《武岭丛书》一套,计20册,由上海儿童书局出版,内容博大,涉及溪口的名胜、交通、物产、歌谣谜语。另外编印和出版的还有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书法范本,《国际新知》、《别字医生》、《常识问答》、《母校的毕业生日》、《武岭小朋友生活》、《小朋友的故事》等书册。学校在管理上实施《学则》,推行《教学过程》,又尝试“小先生制”。1935年,高年级的学生实行了童子军编制,被编为中国童子军第1111团。1937年,又重新进行了一次编制,被编为中国童子军独立第2222团。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读书机会,1936年,学校又另外开办了特殊儿童教学班和短期小学班。小学部自1929年首届学生毕业到1934年,共毕业6届计172人;1935年至1941年春秋招生,共毕业14届计628人;1946年至1949年,共毕业5届计261人,累计毕业1061人。这些学生中有很多升入了农校或后来的武岭中学,不少人事业有成,在各自岗位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了解,有:美国芝加哥药物学博士毛节夏、著名国画家单成伦、国家卫生部抗生素研究院研究员郑昌亮、北京供电局教授级高工董振亚、台湾中央银行顾问唐茂昊、怡富证券信托公司董事长宋明义等等。农业职业中学部简称农校,主管也称部务主任,对校长蒋介石负责,主持部务会议,首任主任为张恺先生,至1938年由洪长铭先生接任。部务会议由实习处、训育处、教务处等处主任参加。几个处主任管理下面的各科室、各年级段及各班级,由此形成了整个部的一整套行政管理体系。农职部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突出“农”字。第一学年以文化课为主,第二至第四学年以农事专业课为主,第五学年进行生产实习。专业课课程有:作物、森林、园艺、畜牧、蚕桑、遗传育种、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村经济、农产品加工及农村教育等等。生产实习分组进行,下设四个组:农业技术组、农业经营组、农业推广组和农村教育组,分别在农事试验场、武岭罐头厂、学校周围农村、小学部和民众夜校实习。1934年,自编了《乡土教材》,作为学生必修课目。农校十分注重学生书本知识和初级生产实践的结合,重视实习,除了安排整个毕业学年生产实习外,其他学年也安排了一定时间的实习:一、二年级学生每周是2个下午,三、四年级则每天下午,一个下午3小时。1933年春,试验场的家艺股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合作,进行了水稻育种试验,培育并推广了早籼、旱籼水稻优良品种各一个,中籼、晚籼、糯稻、粳稻优良品种各两个。园艺股培育了果树16类69种,蔬菜4类60余种,花卉草木2类300余种。畜牧股培育成了盘光县与本地母猪第一代杂交种猪。蚕桑股试验桑树品种20种,栽培桑森达68公亩。推广股推广良种水稻达2700亩。整个场累积起来有木本植物50种102属,草本植物标本300余种,木材标本40余种,种子标本100余种……,武岭的试验场成了当地农林牧各业的试验推广中心,为溪口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农校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经常举办体育竞赛、书法展览、演讲表演、专题研讨等活动。比较大型的有:1931年9月2日,邀请了全国著名学者蔡元培、马寅初等先生来校演讲;1936年10月8日,学生去南京参加了全国童子军大检阅,受到好评;1939年10月徒步去鄞县高桥参加中学生军训,获得了团体冠军;1932年10月参加宁波地区首届运动会,获团体冠军;1935年参加省运会,陈朝舜学生的标枪以39.47m成绩破了省纪录。农校共有6届95名学生毕业,其中初级2届30人,高级4届65人。此外,还有1至4年级肄业学生198人。这些毕业(肄业)生以后在各自岗位上,不少大有建树,其中有:农学经济学双博士、国际高级技术协会主席陈学明,沈阳农学院土壤学教授王方维,江西大学生物教师余名仑,中国茶叶公司高级工程师陈观沧,上海植物园高级工程师庄茂长,江西农科院早稻南特号研究者梁品兰,国家农业部生物药厂高级工程师王灿成,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副编审余秀茹,棉花专家竺清逸,高级农艺师王维灿、周瑞稼、董乐韶、杨良杜,高级畜牧兽医师袁恩祥,画家胡匡一,中国农学会会员、出版农业著作达10余种的董振丕,天台长毛兔研究所所长洪炳汉和任国民党中常委的宋时选等。1939年12月,侵华日军飞机轰炸溪口,为了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坚持正常教学活动,学校不得不进行了疏散、搬迁。1940年春,农职部高年级师生迁往雪窦寺,低年级迁往相量岗林场;小学部高年级师生迁往溪口周边的新建、任宋、状元岙等小山村,低年级学生疏散回家。1941年春,学校在相量岗隐蔽处——黄石岩临时搭建了一些房子,农职部师生集中在那儿上课。是年4月,溪口沦陷,整个学校停办,各附属机构亦相继停止活动,余名仑、叶炳年等30余名农职部同学由教师洪长铭带领长途跋涉奔赴江西。1945年抗战胜利。是年秋,学校聘请施季言先生为校务长,筹备复校事项。同年底学校宣告恢复,并将原农职部改为普通中学部,蒋介石先生仍自兼校长。1946年2月,中小学同时招生。是年,新的校董事会成立,由宋美龄、毛懋卿、蒋经国、蒋纬国、陈果夫、陈立夫、陈布雷、孙表卿、毛颖甫、夏禹钧、毛庆祥、竺培凤等12人组成,宋美龄任董事长。1948年,根据中央教育部“私立武岭中学董事会姑先准予备案”的通知和下达的中字第4369号指令,学校农职部正式改名为“奉化溪口私立武岭中学”。此后,学校对外称“武岭中学”,但原“武岭学校”校牌仍挂在校门口。复校并改成普通中学的武岭中学,在校务长施季言先生的具体主持下,遵循蒋氏制订的“礼义廉耻”四字校训,在管理体制和教育内容、培养方向上作了相应的调整。同时,扩大招生范围,扩充班级,成为一所在当时农村并不多见的完全中学,学校声望大振,名声远播,被视为“黄埔第二”,以致千里之外的慕名者纷至沓来。本镇及附近乡村的民众都以子女能考入武岭中学就读为荣,这些学生在费用上一般都能得到宗族的赞助(如溪口镇上蒋姓、周姓、毛姓、任姓等),或大洋或大米(以大米折钱),本人不用交学杂费。学校除了严格实行军事编制和操练外,又整饬校纪校风,厉行既定的教育教学计划和各种规章制度。全校学生每周(一般是在周一早晨)集合一次,接受老师的一周训话;每天早晚都上自修课,寄宿生只有星期日下午才准出校。各种课余文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经常举办速算、写作、讲演、书法、美术、早操、篮排球等比赛,班际又定时开展整洁、秩序等锦标赛。春季组织学生远足,秋季组织学生野营。每年春秋两季,学校还不定期的邀请社会各界学者名流来校作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1947年6月,复校后的首届初中生毕业,计48人,学校除了举行了隆重的毕业仪式外,还特地编印了《武岭学校初中毕业纪念册》。恢复后的武岭中学,从1946年至1949年,历时仅三年两月余,共计毕业生初中3届312人,高中一届55人。这些毕业生或曾就读过的校友,后来有不少业绩斐然,如:有“许氏定理”誉称的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许永华,上海高等法院副院长、香港基本法制订者之一的李昌道教授,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局长、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毛国华,海军广州舰艇学院院长姚仲良少将,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党组书记汪文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受聘于法国里昂第一大学数学系教授、获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称号的忻鼎稼,上海市科委副秘书长、上海市科普出版社社长李敦厚等。1949年4月,学校解体,高中第一届、初中第三届学生提前毕业,未能毕业的多数学生转入他校。1949年8月,原设在摩诃殿的武岭小学部在原址重新开办,改名为溪口区中心小学,原中学部校园相继开办驻设过部队、宁波农校、农科所、宁波地区疗养院及肝病防治院等机构、单位。1956年8月,奉化县政府决定在摩诃殿(即溪口区中心小学)的北侧兴建校舍,开办奉化县第二初级中学(简称“二初”)。是年9月,招收初一新生两班,计111人,教室借用了区中心小学的校舍,宿舍借用蒋氏故居——丰镐房,直至1962年,根据省委书记江华视察溪口时作出的“要保护蒋氏故居”的指示,寄宿生搬出丰镐房,先后借用了蒋立祥、蒋孝先的住宅。1957年,呈工字形、一溜八间的教学平房建成,学生搬迁至新教室上课。学校先后由方宗佩、杨咸志、张生林、竺庆云等同志出任副校长(当时未设正校长),主持工作。1959年,学校在工字房后面建起了一幢二层教学楼,左面建起了大礼堂和运动场,并筑起了围墙,整个学校初成规模,教学质量稳中有升。是年全县统考,二初的统考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1961年,被文教局认定为县重点初中。1962年,学校建立了党支部,由林克珊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学校陆续调入了一批颇有资质的教师(如陈守礼、周昌兰、李明义等),大大充实了原有的教师队伍。学校在大力招生的同时,加强课堂教育的力度,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开设第二课堂,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1963年至1965年三届初中生毕业,其升学考试成绩均居全县第二名,60—70%的毕业生都能升学。63届的数学兴趣小组在全县数学竞赛中获团体第一名,个人获第一、三、五名;在县运会上,二初几乎包揽了女子径赛的冠军。至1965年,学校已经发展到了有7个班级、368名学生、28位教职员工的规模。1968年又招收两年制初中学生7班,共401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和全国各地一样“停课闹革命”,学校各项工作一度陷于停顿。1967年下半年,学校响应中央“复课闹革命”的号召,开始复课。1968年,学校成立革委会,由杨咸志同志任主任。尔后,由队长夏子龙同志率领的工宣队进驻学校,协助革委会共同管理学校。1970年,革委会主任由林汝诏同志接任,由孙义昆、张嘉生等同志协助管理学校。是年,开始招收高中新生,计两个班120人,学校由此成为完全中学,校名改为“奉化县溪口中学”,行政上隶属溪口区政府。1971年,学校恢复了党组织,由原革委会主任林汝昭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随着高中、初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人数迅速增加,可是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场地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学校一千多名师生,挤在一个不足二千平方米的狭小天地内,挤在已经显得相当陈旧破陋的校舍里。因此,原来的大礼堂不得不改作他用:礼堂分隔为两截,大半截作了几百名男寄宿生的宿舍,小半截作了几十名教师的办公地,几百名学生、教师就挤挨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工作。外地教师、女寄宿生原来都挤在借用的蒋孝先宅院内,后来实在挤不下了,不少教师就只得搬到校内,蜗居在学校尽可能挤出来的角角落落的小房子里。学校要开师生大会,要举办高复班,就不得不借用别的场所。常言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难的教学环境并没有难倒溪口中学的全体师生,相反却激励了师生们的斗志,在历届党支部的领导下,同舟共济,励精图治。1973年5月,学校贯彻“五?七”指示,又遵照“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指示,教学工作和生产劳动两方面都狠抓。学校在距校园几里地的一个小山岙上开辟了一片作为学生学农基地的茶园,茶园面积有二十多亩,以后又增加到三十多亩。学校各班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经常抬着粪便去那儿除草施肥;到了春茶采摘时节,更是全校师生一齐出动,场面蔚为壮观。学农基地的建立,既让学生得到了劳动锻炼,又为学校创造了一些在当时难能可贵的财富。到了秋季,学校就停课大搞“小秋收”,师生们都上山采摘一种可以制酒、作饲料的“柴果子”,卖给供销社后,一部分钱作班会费,一部分钱就上交学校。学校在大搞师生勤工俭学的同时,又办起了校办工厂。校办厂有实验五金厂和钢精配件厂等,工人逐渐增至40人,年产值达到50万元,有力地支撑了学校的财政。1973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勤工俭学先进集体。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学校及时拨乱反正,迅速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教师中加强师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上又提出了“准、实、精、活、新”的五字要求,开创了学校教育工作新局面。李明义(1978年秋考上研究生)、陈守礼(1981年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1984年被提升为校长,1986年被评为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等一批名教师脱颖而出。1978年秋,学校应届毕业生参加刚恢复的高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一个试场的化学平均成绩居全省第一,江明昌同学夺得了宁波市理科第一,轰动一时。1979年的高考成绩又名列全县前茅。1979年10月,宁波地区教研室组织各县教研人员来校调研,他们听了学校领导的工作汇报,与师生进行了座谈,又听了教师上的课,禁不住感叹:“有句成语叫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你们学校正好反过来,叫作‘败絮其外,金玉其中’。”这也许就是对当时的溪口中学最中肯的评价。1980年,全校文科考生历史平均成绩居全省第一,其中王其国、徐宝春两位同学的历史成绩分列全省第一名和第五名。1982年的初中两个班,无论是升学率还是平均分都居全县几十所初中毕业班之首,其主科语文、数学、外语的平均分数也名列全县第一。这届初中毕业生绝大部分升入本校高中,至两年后的1984年秋参加高考,以两年制对垒三年制,成绩毫不逊色,有127名学生金榜题名,不少考生被京沪等地名大学录取,创了本校恢复高考以来的升学记录。1984年,经教育局批复,溪口中学升级为县直属中学。1985年至1986年,在县教委的大力关心、支持下,一幢12个教室的二层教学楼和一幢16个套间的四层教工宿舍楼相继落成,又配建了黑板报、宣传窗等等,校舍的拥挤状况得以一定缓解,教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1985年,学校召开教师大会,讨论并通过了“溪口中学岗位责任制”,拟定了“勤奋、严谨、力行、求是”的八字校训,逐渐形成了教师勤教,学生苦学的优良校风,竖起了溪口中学“好校风、高质量”的硬牌子。学校在大抓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很重视学生文体活动和第二课堂的开展,每到秋天,举办一年一届的校运会;每逢“一二?九”运动纪念日,都要在公社大会堂举行文艺会演;每年元旦前夕,都要举办“迎新”环镇长跑比赛;各种小型文体赛事活动更是屡见不鲜。学校党支部从1981年至1984年,连续五年被评为奉化县先进党支部;学校从1982年至1986年连续六年被评为县先进集体。1986年12月,经宁波市教委检查验收,学校达到《办学纲要》优秀级标准。自1956年二初开办至1986年,历时三十年,先后有方宗佩、杨咸志、张生林、林克珊、卓厚原、俞良璋、林汝诏、陈嘉国、卓祥宁、孙义昆、张嘉生、陈守礼、邵尧忠等同志担任学校负责人。初中毕业二十三届,59个班级,3038人;高中毕业十四届,44个班级,2532人,其中考入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的计有575人。这数千名学子毕业后投身社会,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不少已事业有成,业绩卓著,他们或已成为学术界的权威,或在各级政府部门担当要职,或创办实业已经有了很大的规模和积累,或在国外创业有成,真是桃李满天下,群星耀四方。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数。发展至1986年,全校有初中6班,高中10班,在校学生955人,教职员工78人,再加上高复班,全校师生达一千多人。1983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根据多年来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和呼吁,发出了“恢复武岭中学”的重要批文,宁波市、奉化县人民政府也于1986年9月作出了“同意恢复武岭中学”的批示。为此,宁波市副市长陈文宪、孔宪旦等同志多次召集并主持由各有关单位参加的会议,进行具体协调和部署。是年,宁波市肝病防治院在宁波另建院舍,从溪口搬出。浙江大学为支援武岭中学复校,无偿赠送了经纬仪、显微镜等各种教学仪器54件,计价10多万元。1987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应邀挥毫,题写了“武岭中学”的校名。1987年1月23日,宁波市政府秘书长主持了武岭校园交接仪式,“武岭中学”的校名终于恢复。同年,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也为学校题写了校名。为支持学校顺利搬迁,中央、省、市三级人民政府共拨款58万,对校园进行大规模的整治和扩充,整个武岭中学的占地面积从原来的七十亩扩大为一百二十亩。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清理整治,整个校园满目翠绿、芳草茵茵,面目为之一新。1987年9月1日,溪口中学全体师生搬入武岭校园办公、上课。1988年5月19日,奉化县人民政府为学校举行了庄重而又热烈的“武岭中学复校”典礼,揭开了武岭中学历史新的一页。复校后的武岭中学,在以陈守礼为校长的行政班子的领导下,遵循“勤奋、严谨、力行、求实”的八字校训,继续保持“严谨治校、勤教苦学”的校纪校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迅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1988年8月,学校又被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学校。学校在管理制度化的同时,又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团委、学生会及各班级团支部、班委会的主观能动性,实施“学生自治”、“以学生管学生”的管理模式,师生齐管共抓,收到了良好效果。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极其浓厚,不少教师学有所得,先后在全国、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教科论文百余篇。在学生中又经常开展科技劳动和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课余活动,且成绩显著,如《武岭影评》办得相当成功,有一定影响,在全国中、小学社团报刊上先后有8次被评为一、三等奖。另外,1988年,周孟飞同学在全国语文知识竞赛中获初中组一等奖, 1989年应林军同学获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优胜奖,1991年竺常赟、毛铭华同学在第五届“华英杯”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奖,1995年皇甫晓峰同学获第十二届全国物理竞赛浙江赛区三等奖,1996年毛慧娟同学获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由我校入选省体工队的沈寰琦同学在1997年八运会上获帆船竞赛铜牌,多名学生的多幅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其他科目及文艺体育竞赛也硕果累累,捷报频传,截至1997年,学生在学科、科技、文艺、体育等项目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的有20多人次。学生的综合素质略见一斑。学校紧紧抓住教育质量这个中心不放,每届初高中毕业生的中考、高考成绩和升学率都喜获丰收。1988年高考,上重点、普通本科分数线的人数150人,上线率43.9%,其中文科各科成绩名列全市之首,夏立义同学居全省文科第7名;1989年高考,上线人数161人,上线率42.5%,其中文科各科成绩又名列全市之首;1990年高考,上线127人,上线率53.5%……学校的发展可谓是一年一个台阶。以后几年,虽然随着生源的制约有起有伏,但都保持着较高的水平。1993年江一波同学高考成绩居宁波市理科第一名,1995年江海峰同学高考成绩居奉化市理科第一名,1996年陈乐伟同学高考成绩居奉化市文科第一名。喜人的业绩,带来了各种骄人的荣誉。1989年学校被评为省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1993年被市教委评为文明学校,1994年被市人民政府评为环境优美单位,1995年被评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奉化市级文明单位,1996年又被评为宁波市高中证书会考先进单位、奉化市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奉化市先进基层工会、奉化市先进团委等。学校除了在教学上每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硬件建设上也有较大的改观。1988年,学校修葺校舍,增设了语音实验室、音美科技室,电化微机中心等设施。1989年,由国家教委、奉化市教委共同拨款,建造起了一幢三层实验楼。以后,又陆续增建了有350个座位的阶梯教室,新设了电脑室、语音室,购买了音响设备、350mm电影放映机,电、化、生等实验室增至5个,图书馆藏书增至一万四千册。学校规模继续扩大。至1997年,全校有初中两个班、高中16个班,共有学生1100多名,教职员工90名,其中具高、中级教师职称的占50%。1997年,古老而又年轻的武岭中学迎来建校七十年、复校十周年的华诞。学校成立筹备会;组建人员办《校庆通讯》;制作纪念品;广泛征集资料,在大礼堂开辟校史陈列室;广邀各地新老校友。10月18日,学校在大操场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省教委副主任黄新茂、宁波市台办主任董佰云、宁波市甬港联谊会副会长张建成及奉化市、溪口镇等领导以及新老校友1500多人欢聚一堂,有80多家单位和个人发来贺电贺信。大会由副校长单祖尧同志主持,由校长董振钧同志汇报学校发展情况。参加大会的领导表达了真诚的祝贺之意,新老校友代表表达了对母校的拳拳之心。这次盛典,无疑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1998年9月起,遵照市教委的学校布局调整,武岭中学不再举办初中,成为一所单一从事高中教育的高级中学,班级扩大为18个。1998年11月,四层共十六个教室的甬港联谊教学楼竣工,教室条件大为改善。1999年初,经过浙江省教育厅评估,我校达到了浙江省A级办学水平标准,成了宁波市第一所通过该评估的学校。1999年6月,装备了一个多媒体教室,各教研组的电脑也相继到位。8月,4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及400m煤渣标准运动场全部竣工,学生的体育运动场地明显改善。1999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经过评估,认定我校为浙江省三级重点中学。从2000年到2003年,学校相继建成了3154m2第一幢学生公寓楼、1070m2的“教工之家”竣工、2610m2的食堂、3154m2的第二幢学生公寓。添置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设备和音体美劳的有关器材,图书馆的藏书量也大量增加,学生用的电脑和教师办公电脑陆续增添,各教室开始安装多媒体设备。2004年2月,浙江省教育厅经过评估,认定我校为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从2004年至2007年,学校西大门、1990m2的体育馆、1835m2的教工宿舍、学生公寓门卫、停车场、教学楼墙面改造、阶梯教室改造等相继竣工;又完成了水、电扩容、塑胶运动场的建造,各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课桌椅更新也全部到位,每位教师均配置了手提电脑,增加了一个学生电脑教室,新布置了校史陈列室。2006年2月,学校被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从1997年七十周年校庆以来,学校按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大力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得到了稳步发展,不但跻身于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还先后获得了浙江省“绿色学校”、 宁波市文明单位、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宁波市现代化建设达纲学校、宁波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宁波市高中证书会考先进单位、宁波市一级档案室、宁波市环保模范学校、宁波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宁波市校务公开先进单位、“宁波市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工作先进单位、奉化市文明单位、文明学校、奉化市先进党组织、先进团组织、先进工会、示范食堂、师德群体创优先进学校、平安校园、校本研修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这十年来,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涌现出了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奉化市名教师樊欣军、宁波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奉化市名教师江补能、奉化市名教师江培飞、奉化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卢定虎、孙美菊、皇甫曼玲、蒋剑培、郑丽芬等一批优秀教师,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上线率年年创新高,从原来的42.8%、63%猛增到91%、92.5%、93.8%,年年得到奉化市教育局嘉奖。自1987年武岭中学复校以来,在陈守礼(1987——1988)、吕其盛(1988——1992)、陈超拔(1992——1993)、董振钧(1993——2002)、单祖尧(2002——2006)、樊欣军(2006—— )等校长的领导下,武岭中学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正向着花园式的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迈进。这所一直有着光辉记录的武岭中学,其特有的武岭文化已经再次凝聚,其武岭精神正在日益发扬光大,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武岭时代也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