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求职者交流网!

加入收藏 交流网手机版 最新资讯

南召第一中学毕业证样本


南召第一中学毕业证样本点击河南省高中毕业证样本查看,版本由省级教育部门统一印制发放下属学校。
、高中成绩单、校史概况

1938年春,国民党左派人士张了且在开封创办的现代中学因当地沦陷被迫迁至南召县李青店(今南召县县城),为培养抗日军政干部,中共南召党组织通过校董袁俊峰在原国清寺(即本校前院)续办现代中学。从1938年至1940年,先后培养出抗日干部300余人,现代中学因此被誉为“小抗大”,为中华民族之崛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办学规模

南召解放后,县政府于1949年3月7日行文建立南召县立中学,名誉校长郭来源(当时是教育科长),校长赵桂彬(教数学、理、化、生物),教师李宾南(教政治、史、地、语文),学生26人,设一个班,分一、二两个年级,实行半日制复式教学,所以有“两个校长,一个教师,半个学生”的说法。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学校初中班发展到12个班,学生636人,教职员工34人。1953年,学校改名为南召县第一中学,校长张纪功。1954年秋,学校建立了党支部,张校长兼任支书。到1956年8月,增加了两个高甲班,学生100名,初中发展到18个班,学生822人,教职员工增加到51人,学校更名为南召县完全中学。这时中共南召县委为了加强对南召完中的领导,先后选派县委委员江德先,李东源到学校担任党支部书记。到1960年高中增加到14个班,初中增加到16个班,共有学生1291人,教职员工65人。1961年后,根据中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学校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到1966年,全校保留高中9个班(每届3个班)、初中12个班(每届4个班),共计学生1032人,教职员工85人。

人才培养

由于学校能够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学生的政治思想、学业成绩、体质状况均达到南阳全地区的先进水平。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和勤俭办学活动方面,也取得了优异成绩,曾受到团中央和省地委的多次嘉奖。地区教育局曾两次组织现场会。在这里总结经验。从1959年到1965年,高中共毕业学生455名,其中升入大专院校的323名;其余有的走上农业战线,有的参了军,当了工人,当了干部。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劳动,刻苦学习,积极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表扬。因此曾被确定为省重点学校之一。

发展

1966年6月22日,“文化大革命”在南召完中开始了。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团委书记、教研组长、有名望的教师和历史上多少有些污点的人统统被戴上种种罪名,被批斗、靠边站。1968年底,这所学校被拆散,有些教师被迫赶回家乡或其他公社任教,学校财务(包括图书、仪器、桌凳等)被9个公社分走,校舍被驻军占用大部分。1969年春学校改名为城关城郊完中,其中高中三个班,初中八个班,高初中学制改为二年,教职员工42人,学生共604人,校革委主任陈宝夫。1972年驻军撤出学校,校舍有所增加,高中增为8个班,初中仍为8个班,共有教职员工68人,学生915人,校革委主任王之斌。从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为止,在这十年的浩劫之中,前三年基本没有上课,后七年虽然断续上课,但由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种种谬论(如“读书无用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无文化的劳动者,不要有文化的剥削者”、“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等)干扰和破坏,教师欲罢不忍,欲教不能,学生勤学则受批,不学则光荣,从而使学生所得甚少,贻误了一代青少年。